製壺名家瞿子冶 (應紹) 刻竹石銚壺

媒體

文人製壺興盛於清,亦殞亡於清。咸豐元年 (一八五一年),洪楊亂起,工藝一道,委頹衰敗,後之製壺者僅勉得餘緒,近世之作,更無足觀。溯順治間有沈鷺雝 (存周),嘉慶間有陳曼生 (鴻壽),道光間有瞿子冶 (應紹) 暨朱石楳 (堅)。沈、陳精製嶄新壺式,鐫以詩文印蛻,而瞿、朱復鐫畫壺身。壺遂融冶才思、文藻、藝宛妍華於一身,神移百代。瞿子冶首闢以畫入壺之濫觴,其清逸雅緻,尤獨樹一幟,識者珍若瑰寶。敝館特奉覽瞿子冶刻竹石銚壺,以娛同道。

策展暨編輯室

賦梅花館藏瞿子冶刻竹石銚壺側面局部

嘉慶、道光年間,上海寓居一位風雅絕俗秀才,嗜製茗壺,即瞿氏子冶。瞿姓為晉朝東海王司馬越之參軍瞿莊後人,瞿莊乃博陵人,今河北省蠡縣。宋朝靖康末年,參軍瞿檜隨高宗趙構南渡,舉族遷移上海,定居鶴沙,即今之浦東下沙,鶴沙因盛產丹頂鶴而得名。宋元兩朝瞿氏,經營鶴沙鹽場,成松江府首富,擁地七千三百頃,瞿氏園被譽為江南第一園,至明朝為洪武帝朱元璋抄滅。名士張澹稱摯友瞿子冶稟性質孝,誠非虛言,子冶嘗於所作書畫偶鈐 「鶴沙」 印與 「博陵伯子」 印,蓋追溯本源,思慕先人遺芬之意。瞿姓歷代聚居鶴沙,子冶所居或座落於此。後縱遷離鶴沙,見其 「鶴沙」 印,知亦心繫之地。

松江府境圖,見下沙,亦稱鶴沙

瞿子冶繪竹契圖冊頁首頁局部,題識左下見 「博陵伯子」 印

 

瞿子冶繪蘭竹冊頁,第三頁見 「鶴沙」 印

「鶴沙」 印

瞿子冶世代簪纓,居處樓閣陳設,極盡風雅旨趣,非一般文士所能望其項背。蔣寶齡撰 「墨林今話」,憶述其居室風貌,以元朝倪雲林所築清閟閣相擬,為之神往。其文曰:

「瞿子冶司馬應紹,初號月壺,近自號瞿甫,又號老冶,上海人。工詩詞尺牘,少即與郡中賢士大夫游,名噪吳淞。書畫俱師惲草衣,尤好篆刻,精整入古。所居有香雪山倉 (據子冶藏水坑羽觴形硯拓本,應作香粟山倉)、二十六花品廬、玉鑪三澗雪詞館 (據子冶書畫鈐印,應作玉鑪三磵雪詞館),皆貯尊彝圖史,及古今人妙墨。酷嗜菖蒲,羅列瓶盆,位置精嚴,入其室者,不啻作倪迂清閟觀也。」

瞿子冶藏水坑羽觴形硯拓本,見 「香粟山倉」 齋名。

瞿子冶繪墨竹圖局部,題識左下見 「玉鑪三磵雪詞館書畫印」

瞿子冶 (一七七九至一八五零年) 之字、號、齋名極多,散見其存世書畫,從其跋文鈐印,得若干齋館堂號,可補前人遺漏。有:毓秀堂、石鷗沁館、石似竹齋、青蓮月庵、白石薜蘿房、青蓮盦、萬竹盦、古鐵盦、十二紅絲研室、月壺 (亦作號)。子冶之齋館究以房室廳堂命名,或僅藉鐫刻印章之雅趣,意造齋館於印石,神遊自喜,已不可考。二百年世變,瞿宅早化灰煙,然細啜字裏意境,可解其塵外襟懷。

瞿子冶存世字畫,亦見多款字號,有:子冶、月壺、陛春、瞿甫、老冶、冶父、壺公、壺中子、子冶父、鐵冶、竹契、瞿盦、中吳畫史、竹瞿、陶翁、月壺山人、石瞿、雲盦、壺史。審其意涵,知篤志藝事,尤癖製壺。

瞿子冶繪蘭竹冊頁,第十一頁見 「我生之初歲在己亥」 印

「我生之初歲在己亥」 印

瞿子冶歿,子小春輯 「月壺題畫詩」,倩乃父摯友張澹、劉樞、徐渭仁三人作序。張澹序稱子冶歿於道光三十年庚戌年 (一八五零年) 二月初,遂成定論。「清代畫史增編」 記子冶卒年七十,「上海縣志」 又記卒年七十二。子冶書畫偶鈐 「我生之初歲在己亥」 印,生年大白,己亥年即乾隆四十四年 (一七七九年)。故子冶卒年七十二 (出生年作第一年計算)。

瞿子冶子小春輯 「月壺題畫詩」 扉頁。聞妙香齊藏

「月壺題畫詩」 內頁之一

「月壺題畫詩」 內頁之二

「月壺題畫詩」 內頁之三

瞿子冶詩文惜於道光二十二年壬寅年 (一八四二年) 散佚,時年六十四。張澹序曰:「著作甚多,蓋壬寅之夏,倉皇避地,散失而不自知云。」 劉樞序曰:「其子小春將檢其先人手跡而付之梓,遍搜不得,乃知為壬寅歲避亂播遷時散失。」 徐渭仁序曰:「壬寅之役,詩稿散失,惜哉!」 子冶嘗官浙江玉環同知,玉環今台州市一縣,職佐知府,任期難考。玉環廳地處浙江東南沿海,雖非軍事要塞,對道光二十年 (一八四零年) 起之鴉片戰爭,確屬前線。倘子冶詩文未佚,也許見慷慨激昂,切中時艱之作。道光二十一年 (一八四一年),英軍艦隊二十五艘,汽輪十四艘,陸軍萬人集結長江,道光二十二年 (一八四二年) 五月八日 (農曆) 攻克吳淞,五月十一日 (農曆) 攻克上海,肆掠數日。子冶既避難,或攜帶詩文私章,乃至少量字畫、圖書、古董,而滬上精舍與一切庋藏,祇能付諸天命。兵荒馬亂,縱身邊長物,亦不免損失。

道光二十二年 (一八四二年) 五月八日 (農曆) 吳淞戰役。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圖檔

咸豐二年 (一八五二年) 出版之上海吳淞地圖。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圖檔

瞿子冶製壺享盛名,世人寶藏瞿壺,至今弗衰。徐子晉撰 「前塵夢影錄」,光緒年付梓,已稱瞿壺 「留傳不多,市中亦以之居奇云。」 然余讀 「月壺題畫詩」,張澹、劉樞、徐渭仁三友序文,縱論子冶生平才藝,著墨詩文書畫,於製壺卻未置隻字。何耶? 當年雖契合知交,仍視製壺工藝為雕蟲末技,不足道論,藐視如斯! 豈料兩百年後,子冶遺壺,反奠其藝壇不朽盛名,詩文書畫卻趨淡然。

「陽羡砂壺圖考」 封面

「陽羡砂壺圖考」 內頁之一

「陽羡砂壺圖考」 內頁之二

「陽羡砂壺圖考」 內頁之三

民國二十六年,李鳳坡、張谷雛編纂 「陽羨砂壺圖考」,葉恭綽為之序,曰:

「吾夙持玩物不喪志之論,欲為古今藝事家張目。……惜歷來士夫于格物致知之道,懵然不講,一切委之匠役,間有一二豪傑奮起有所製作,又不為世所重,且恆易代而失其傳,復無人為之紀述,以致聲沉響絕,尚何改進之可言。……吾國好推尊古人,論者以為萬事不進之徵,其實因果倒置,蓋惟今人之隳廢,乃益見古人之不可及耳。」 余引其言,心生共鳴,尤興歎文人器物至今式微未振也。

「陽羡砂壺圖考」 內頁之四,見瞿子冶小傳

瞿子冶擅銘茗壺,倩鄧符生 (名奎) 監造,楊彭年或申錫製器。「陽羨砂壺圖考」 云:

「子冶嘗製砂壺,自號壺公,倩鄧符生至宜興監造。精者子冶手自製銘,或繪梅竹鋟於壺上。時人稱為 『三絕壺』。克繼曼生之盛,至尋常遺贈之品,則屬符生代鐫銘識。」

賦梅花館藏瞿子冶刻竹石銚壺側面之一

賦梅花館藏瞿子冶刻竹石銚壺側面拓本之一

賦梅花館藏瞿子冶刻竹石銚壺側面之二

賦梅花館藏瞿子冶刻竹石銚壺側面拓本之二

瞿子冶刻竹石銚壺鋬底 「彭年」

瞿子冶刻竹石銚壺鋬底 「彭年」 印拓本

瞿子冶刻竹石銚壺壺底 「吉壺」

瞿子冶刻竹石銚壺壺底 「吉壺」

瞿子冶刻竹石銚壺壺底 「吉壺」 印拓本

寒齋珍藏瞿子冶刻竹石銚紫砂壺,為楊彭年所製,鋬底有 「彭年」 兩字印。上海博物館亦藏刻竹石銚紫砂壺,造型銘文相似,鋬底見 「彭年」 印。寒齋砂壺底鈐 「吉壺」 方印,上海博物館壺底則有 「吉壺」 葫蘆印。其他存世瞿壺底有 「月壺」 印、「壺公冶父」 印、「子冶吉壺」 印、「宜園」 印、「樂陶陶室」 印等。 

上海博物館藏瞿子冶刻竹石銚壺側面之一

上海博物館藏瞿子冶刻竹石銚壺側面之二

上海博物館藏瞿子冶刻竹石銚壺壺底

瞿子冶壺身咸以行書作銘,未嘗見楷、隸、篆。字句喜作橫式,別具自然、錯綜、流動之韻味。明清壺家中,能獨幟一格。

瞿子冶另啟拓刻畫於壺之風尚,憑此已足名留壺史。另一製壺名家陳曼生,長子冶十三歲,雖亦善畫,未嘗刻畫於壺。製壺名家朱石楳雖好刻畫於壺,少子冶十一歲,堪稱晚輩。子冶好繪竹,存世畫作頗富,其壺刻竹居多,偶見蘭、梅、柳。尤好以壺身所刻之畫,延伸壺蓋,筆氣畫意有貫徹全壺之趣。

寒齋砂壺兩側及壺蓋,刻竹數枝,刻字五句,云:

一、「子冶藏板橋畫,蓋倣梅花庵者」
二、「仿梅道人,子冶」(橫式)
三、「板橋有此」
四、「一縱一橫,頗有逸情」
五、「冬心先生余藏其畫竹研,研背有竹一枝,即取其意」(橫式)

一壺雖微,數筆固簡,子冶力追歷代繪竹名家氣息神韻,所得之竹,付諸壺之兩側,沾喜自滿,故稱:「一縱一橫,頗有逸情。」 蓋一面縱竹,一面橫竹。

瞿子冶刻 「一縱一橫,頗有逸情。」

第一句及第二句之梅道人,即元代吳鎮 (一二八零至一三五四),字仲圭,號梅花道人、梅道人,居梅花庵,浙江嘉興人。與黃公望、王蒙、倪瓚並稱元四家,善畫梅竹。所書「墨竹譜」云:

「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之起,鶻之落,少縱退逝矣。」

又云:

「夫畫竹之法,當先師意,然後以筆法求之。」

瞿子冶刻 「子冶藏板橋畫,蓋倣梅花庵者」

瞿子冶刻 「仿梅道人,子冶」

第三句之板橋,即鄭燮 (一六九三至一七六六),江蘇揚州人,揚州八怪之一,擅竹。子冶所藏鄭板橋畫,乃倣吳鎮之作。鄭板橋嘗論吳鎮畫竹:

「畫竹之法,不貴拘泥成局,安在會心人深神,所以梅道人能超最上乘也。」

瞿子冶刻 「板橋有此」

第五句之冬心,即金農 (一六八七至一七六三),浙江仁和人,揚州八怪之一。「冬心墨竹題記」 曰:

「余于畫竹亦然,不趨時流,不于名譽,叢篁一枝,出之靈府。」

瞿子冶刻 「冬心先生余藏其畫竹研」

瞿子冶刻 「研背有竹一枝,即取其意」

觀子冶之竹,知深得前賢神髓。

許慎撰段玉裁注 「說文解字注」 釋銚字

瞿壺多取石銚式,他式稀見。明代張自烈撰 「正字通」 云:「今釜之小而有柄有流者曰銚」。段玉裁注:「今煮物瓦器,謂之銚子」。石銚乃陶製小烹器,亦作石瓢。子冶未嘗製作多種壺式,獨厚石銚,想其樸實無華之故。

瞿子冶之詩文、書法、繪畫、砂壺,風格意境一脈相承,自然淡泊,超逸絕塵,誠名士遊藝之作。其壺融合詩、文、書、畫、印於一身,意趣雋遠。論清狂儒雅之旨,明清壺家盡不逮,後之識者或心許斯言。

郭若愚先生與宋緒康先生臺北留影

寒齋所藏瞿子冶刻竹石銚壺,亡友郭若愚先生亦殊稱賞。余與若愚先生交往頻密,二十餘年前,屢相偕赴滬上拍賣會場,審覽骨董字畫。一九九九年六月上旬,偶見刻竹石銚壺於某拍場,咸推瞿氏精作。若愚先生好舉 「不買不賣」 戲語自律,壺遂為余所獲。今奉示同好,憶及蒐藏之際遇,故友之情誼,乃補述之。

賦梅花館藏瞿子冶刻竹石銚壺側面拓本局部

附加資訊

  • 標籤日期: 民國一百一十一年八月上旬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