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帝師倭艮峰 (仁) 先生之一冊日記稿本

媒體

昔儒家以四維治國,今人或狐疑其事。同治元年 (一八六二年),帝師倭艮峰先生撰「啟心金鑑」誨授同治帝,曰:「孟子斥言利之非,而以仁義救天下萬世也…… 仁以愛人,可以懷保四海,義以處事,可以治理萬幾。」知艮峰先生力圖王道之興復。曾國藩敬仰尤深,嘗襲倣其日記,並謂:「句句皆切身之要藥」。惟艮峰先生撰寫之百餘冊日記早付灰煙,僅餘一冊傳世。一冊固絀,亦足窺絕學精髓,修身省己之誡律,仁義移世之節志。儒生讀之,臆感切相從。

策展暨編輯室

倭艮峰楷書對聯局部之一

民國十二年 (一九二三年),  先曾祖子鶴公 (諱尊望) 付梓  先高祖鶴訪公 (諱培初) 撰「聞妙香齋詩草」,有「都門即事」七律一首,曰:

輪蹏磨頓走南天,今日居然到日邊。
敢詡燕雲瞻九萬,來乘鯨浪越三千。
名家翰墨多珍重,相國垂青感夙緣。
爭踏軟紅驕馬路,長安門外讓先鞭。

鶴訪公撰「聞妙香齋詩草」封面

鶴訪公撰「聞妙香齋詩草」扉頁

鶴訪公撰「聞妙香齋詩草」內頁之一

鶴訪公撰「聞妙香齋詩草」內頁之二

「聞妙香齋詩草」之「都門即事」詩

「都門即事」詩頁端馨菴公題辭

「聞妙香齋詩草」末頁南湖題誌

先父馨菴公題其頁端,曰:

「先高祖月樵公,諱炳垣,
與倭文端公仁 (字艮齋)
為道光九年己丑科同榜
二甲進士。余髫齡時見先
祖子鶴公書室壁上懸
有倭艮齋書贈先曾
祖鶴訪公橫披一幅,文
曰:『大事難事看擔
當,臨喜臨怒看涵
養』。上款為鶴訪世
講,下款署倭仁二字。
都門即事詩中有
相國垂青感夙緣
之句,想見當時契
合之情。 訓倫識。」

晚清名臣兼理學家倭文端公與吾家兩代世誼。文端公為道光九年 (一八二九年) 己丑科第二甲第三十四名進士,  先太高祖月樵公 (諱炳垣) 為同榜第二甲第一百零三名進士。  先父髫齡所見倭文端公手書橫披,據「都門即事」詩,鶴訪公應赴京造謁文端公時所獲。民國三十八年 (一九四九年) 大陸淪陷,故家文物盡付劫灰。約二十年前,余得一倭文端公楷書對聯,聊補遺痛。聯文曰:

慎重安詳因事中理,
坦平和鬯與物皆春。

款識曰:

桂詒世兄雅鑒,
艮峰倭仁。

鈐印:「倭仁之印」、「艮峰」。

倭艮峰楷書對聯

倭艮峰楷書對聯局部之二

倭艮峰楷書對聯局部之三

倭艮峰楷書對聯局部之四

倭仁 (一八零四至一八七一),字艮峰、艮齋。原姓烏齊格里,蒙古正紅旗人,生於河南。道光九年 (一八二九年) 進士,十三年 (一八三三年) 陞翰林院侍講學士,十四年 (一八三四年) 署文淵閣直閣事,翌年,充順天鄉試同考官,十七年 (一八三七年),充福建鄉試正考官,十八年 (一八三八年),充文淵閣直閣事,二十二年 (一八四二年),擢詹事府詹事,二十四年 (一八四四年),陞大理寺卿,二十六年 (一八四六年),充考試漢卿史閱卷大臣,二十七年 (一八四七年),充武殿試讀卷官,三十年 (一八五零年),賞副都統銜,充葉爾羌幫辦大臣。

咸豐五年 (一八五五年),陞翰林院侍講學士,翌年,擢盛京禮部侍郎,八年 (一八五八年),署盛京副都統,補鑲白旗蒙古都統,十一年 (一八六一年),充朝鮮正使。

同治元年 (一八六二年),擢工部尚書,授皇帝讀,充翰林院掌院學士,二年 (一八六三年),充崇文門正監督,四年 (一八六五年),充考試國子監助教閱卷大臣,翌年,充考試漢御史閱卷大臣,六年 (一八六七年),充文淵閣領閣事、國史館總裁,九年 (一八七零年),充順天鄉試正考官,十年 (一八七一年),授文華殿大學士。同年卒,贈太保,諡文端。

同治帝遺像

倭文端公於同治元年 (一八六二年) 授命帝師,蓋已巍乎一理學大家。其學問力求實踐,見過自訟,言動無妄,篤守程朱 (北宋程顥、程頤,南宋朱熹) 學派。兩宮東太后慈安、西太后慈禧,咸賞知其學。「清史稿」記曰:

「兩宮皇太后以倭仁老成端謹,學問優長,命授穆宗 (同治帝) 讀。倭仁輯古帝王事蹟,及古今名臣奏議,附說進之,賜名『啟心金鑑』,置弘德殿資講肄。倭仁素嚴正,穆宗尤敬憚焉。」

倭艮峰撰「啟心金鑑」首頁

倭艮峰撰「啟心金鑑」結語首頁

文端公既授帝師,乃編「啟心金鑑」,闡述儒家治國南針,君主修身旨要。所撰「講義」末段結語,尤足為天下各國各族主政圭臬,文曰:

「孟子斥言利之非,而以仁義救天下萬世也。時至戰國,仁義道衰,一時游說之徒,皆以功利干進,而時君多信好之。故孟子至,梁惠王以利吾國問,王求利國是一己之私也。王私一己,人亦各私一己,爭奪風起,而患不可勝言矣。孟子曰:『何必曰利』,謂利斷不可言也。又曰:『亦有仁義而已矣』。仁以愛人,可以懷保四海,義以處事,可以治理萬幾。不言利而自無不利而已矣者,舍此無善道也。夫世當人欲橫流之日,與言仁義,鮮不以為迂而斥之。不知王道之外無坦途,舉皆荊棘,仁義之外無功利,舉皆禍殃。三代之世,所以人心正,風俗醇,治隆於上,而教行於下者,以仁義故也。後世吏治壞,民心漓,廉恥道喪,而寇賊日興者,以利故也。千古治亂之機,莫不由此。孟子七篇反復辨論,大抵不外此旨。所以拔本塞源,撥亂世而反之正也。治國者何去何從,尚其深思而明辨之哉。」

同治元年 (一八六二年),穆宗登基,年僅六歲,倭文端公年五十八。後十三年 (一八七五年),穆宗駕崩,縱其生前逮抵「啟心金鑑」堂奧,解悟王道,然少年夭折,壯志未酬,枉一泡影。

倭艮峰撰「應詔陳言疏」首頁

倭艮峰撰「應詔陳言疏」次頁

倭艮峰撰「應詔陳言疏」後頁

文端公奏疏多醒世箴言。道光三十年 (一八五零年) 二月,「應詔陳言疏」曰:

「行政莫先於用人,用人莫切於嚴辨君子小人。……夫君子小人之分,藏於心術者難知,發於事迹者易知。……大抵君子樸拙,小人佞巧,君子恬退,小人躁競,君子愛惜人才,小人排擠異己,君子圖遠大,以國家元氣為先,小人計目前,以聚斂刻薄為務。剛正不橈,無所阿徇者君子也。依違兩可,伺候人主喜怒,以為趨避者小人也。諫爭匡輔,為朝廷補闕拾遺者君子也。遷就逢迎,導人主遂非長傲者小人也。進憂危之議,悚動當宁之敬心者君子也。動言氣數,不畏天變,以滋長人君之逸志者小人也。公私邪正,相反每每如此。」

今之社稷上下,倘能嚴辨君子小人,擢舉君子,貶斥小人,河清海晏之日豈不可期?

倭文端公乃曾國藩 (一八一一至一八七二) 畏友。曾國藩撰「曾文正公日記」,壬寅年 (一八四二年) 卷,嘗述敘兩人交誼。十一月二十三日,記:

「走艮峰前輩處,送日課冊,求其箴砭,見其整肅而和,知其日新不已也。」

十一月二十六日,記:

「歸,接到艮峰前輩見示日課冊,並為我批此冊,讀之悚然汗下,教我埽除一切,須另換一箇人,安得此藥石之言,細閱先生日課,無時不有戒懼意思,迥不似我踈散,漫不警畏也。」

壬寅年即道光二十二年 (一八四二年),曾國藩年三十一,授國史館協修官,居京城,傾力於程、朱之學,每日克己問學,力求改過,所記謂之日課。自定課程十二條,作修身規矩。一、主敬。二、靜坐。三、早起。四、讀書。五、讀史。六、謹言。七、養氣。八、保身。九、日知所亡。十、月無忘所能。十一、作字。十二、夜不出門。時倭文端公年三十八,於京任詹事府詹事,兩人咸奉程、朱,往還頻密,批閱日課,切磋理學。

曾國藩於壬寅年 (一八四二年) 十月二十六日致諸弟家書云:

「倭艮峰先生則誠意工夫極嚴,每日有日課冊。一日之中,一念之差,一事之失,一言一默,皆筆之於書,書皆楷字。三月則訂一本,自乙未年起,今三十本矣。盡其慎獨之嚴,雖妄念偶動,必即時克治,而著之於書,故所賣之書,句句皆切身之要藥。茲將艮峰先生日課,鈔三葉付歸,與諸弟看。

余自十月初一日起,亦照艮峰樣,每日一念一事,皆寫之於冊,以便觸目克治,亦寫楷書。」

曾國藩撰「曾文正公手書日記」函套封面

曾國藩撰「曾文正公手書日記」函套內頁題跋

曾國藩撰「曾文正公手書日記」首冊封面

曾國藩撰「曾文正公手書日記」首冊扉頁

曾國藩撰「曾文正公手書日記」首冊內頁遺像

曾國藩撰「曾文正公手書日記」首冊,辛丑年首頁以行草鈔寫

曾國藩以行草書寫整部「曾文正公日記」,惟壬寅年十月初一至十二月二十九日,改用工楷書寫。既心儀文端公,遂決意仿效其日記,以楷書鈔寫,然僅持續八十八天,即輟棄楷書再復行草。賢若曾國藩,尚難每事貫徹始終。

曾國藩撰「曾文正公手書日記」首冊,辛丑年次頁以行草鈔寫

曾國藩撰「曾文正公手書日記」首冊,壬寅年十月首頁以楷書鈔寫

壬寅年十月首頁楷書鈔寫局部

曾國藩撰「曾文正公手書日記」首冊,壬寅年十一月次頁以楷書鈔寫

曾國藩撰「曾文正公手書日記」首冊,壬寅年十二月末頁以楷書鈔寫

曾國藩撰「曾文正公手書日記」以行草鈔寫

文端公歿四年,光緒元年 (一八七五年),安徽六安涂閬仙求我齋輯刊「倭文端公遺書」。目次分列:卷一「講義」。卷二「奏疏」。卷三「為學大指」。卷四「道光丙午以後日記」。卷五「道光庚戌以後日記」。卷六「咸豐壬子以後日記」。卷七「日記之餘」。卷八「雜稿」。卷末「吏治輯要」。

倭艮峰撰「倭文端公遺書」四冊

倭艮峰撰「倭文端公遺書」扉頁

倭艮峰撰「倭文端公遺書」內頁

倭艮峰撰「倭文端公遺書」目錄

卷四「道光丙午以後日記」,丙午即道光二十六年,此乃一八四六年以後日記,共六十四頁。卷五「道光庚戌以後日記」,庚戌即道光三十年,此乃一八五零年以後日記,共四十三頁。卷六「咸豐壬子以後日記」,壬子即咸豐二年,此乃一八五二年以後日記,共八十頁。卷七「日記之餘」,年份不詳,共十一頁。

倭艮峰撰「艮峰日記原稿本」封面

倭艮峰撰「艮峰日記原稿本」原封面

倭艮峰撰「艮峰日記原稿本」書名題字

倭艮峰撰「艮峰日記原稿本」竇蘭泉跋文

倭艮峰撰「艮峰日記原稿本」朱九江跋文

倭艮峰撰「艮峰日記原稿本」周星舫跋文

倭艮峰撰「艮峰日記原稿本」,道光丙午年正九首頁

倭艮峰撰「艮峰日記原稿本」有倭艮峰、竇蘭泉、朱九江、周星舫生平一紙

寒齋珍藏「艮峰日記原稿本」一冊,記道光丙午年 (一八四六年) 正月初九至四月十七日三箇月間事。全冊頁端有眉批及字條,扉頁後有竇蘭泉、朱九江、周星舫跋。另見一紙記三人生平,未知何人手筆。據朱九江跋謂,眉批乃出其手。字條間有竇蘭泉及諸友題語。

曾國藩壬寅 (一八四二年) 十月二十六日家書,記述倭文端公日課冊頗詳:

「每日有日課冊。一日之中,一念之差,一事之失,一言一默,皆筆之書,書皆楷字。三月則訂一本,自乙未年起,今三十本矣。」

讀「艮峰日記原稿本」,恍悟此即丙午正月初九至四月十七日,三月一本之日課冊,共八十九頁,每日思緒以楷書撰寫。近二十年古籍市肆未見他本,此恐為文端公僅存天壤之日課冊矣。

倭艮峰撰「艮峰日記原稿本」內頁之一

倭艮峰撰「艮峰日記原稿本」內頁之二

倭艮峰撰「艮峰日記原稿本」內頁之二局部

倭艮峰撰「艮峰日記原稿本」內頁之三

倭艮峰撰「艮峰日記原稿本」內頁之三局部

曾國藩謂文端公自乙未年書寫日課冊,乙未即道光十五年 (一八三五年)。然「倭文端公遺書」日記篇始於「道光丙午以後日記」,丙午即道光二十六年 (一八四六年)。何故?忖光緒元年 (一八七五年),涂閬仙求我齋輯刊遺書,已無從追索乙末至丙午十一年間四十四本日課冊,或早毀於洪楊兵燧。「倭文端公遺書」日記篇終於「咸豐壬子以後日記」,壬子即咸豐二年 (一八五二年)。「以後」兩字概括何年,亦難推斷。倭文端公歿於同治十一年 (一八七二年),咸豐二年至同治十一年二十年間,當有八十本日課冊,縱逝世前數年怠棄撰寫日課夙習,冊數仍足可觀。然卷六「咸豐壬子以後日記」僅得區區八十頁。

涂閬仙編輯「倭文端公遺書」卷四至卷七日記篇,僅摘取日課冊中修身論學片段文字,及惠善、竇蘭泉、吳竹如、何子永、游百川、洪琴溪諸人若干眉批字條。日課冊原分列年、月、日,所涉家事、交遊、朝事、私訟、哀樂,以及其他眉批字條,多遭刪汰,至不類日記,頗近日課摘要。卷四「道光丙午以後日記」含丙午年 (一八四六年)、丁未年 (一八四七年)、戊申年 (一八四八年)、己酉年 (一八四九年) 四年日記,實應有十六冊日課。若以「艮峰日記原稿本」每三月一冊,每冊八十九頁推算,四年日課當近一千四百餘頁。然「倭文端公遺書」卷四「道光丙午以後日記」僅得六十四頁,使人不勝憾惜。

「艮峰日記原稿本」跋者三人,竇蘭泉、朱九江、周星舫。

竇垿 (一八零四至一八六五),號蘭泉,字於坫、子州、雲南羅平人,祖籍江南。道光五年 (一八二五年) 解元,道光九年 (一八二九年) 己丑科第三甲第五十六名進士,與 先太高祖月樵公暨倭文端公同榜。歷任吏部主事、員外郎、郎中,江西道御史,欽差辦理雲南團課,貴州知府。著「銖寸錄」、「晚聞齋稿」。「倭文端公遺書」輯有致竇蘭泉信札兩通。曾國藩壬寅年十月二十六日家書云:「余之益友如倭艮峰之瑟僴,令人對之肅然。吳竹如、竇蘭泉之精義,一言一事,必守至是。」

竇蘭泉跋文

竇蘭泉跋文局部

竇蘭泉跋曰:

「司馬溫公相業偉然,德器深厚,而程子以為篤志力行,而不知道羅整庵先生尊程、朱,闢陸、王,而一生於理氣二字,看未分明,若是乎格致之功之不可闕,而朱子之所以補傳也。夫以人而論,則豈特溫公、整庵不可幾及,即陸、王亦豈吾輩所及哉!以學而論,則便當志孔、孟,心程、朱,庶幾脉路不差不及,或可不失於令名,匪特陸、王當闢,則溫公、整庵亦所當鑒也。近看得如此,未知是否。謹以奉 質。年愚弟竇垿。」

竇蘭泉短跋論衡程、朱學派與名宿得失,涉北宋司馬溫公 (名光)、北宋程顥、程頤、南宋朱熹、明朝羅整庵 (名欽順)。又及陸、王學派與名宿,涉南宋陸九淵、明朝王守仁。

朱次琦 (一八零七至一八八一),字子襄,號稚圭,世稱九江先生,廣東南海人。朱九江為道光二十七年 (一八四七年) 丁未科第三甲第一百一十四名進士,同年倭文端公已任丁未科各省舉覆試閱卷大臣,固跋文以前輩相稱,實兩者年齡相距僅三歲。朱九江嘗任山西襄陵知縣一百九十日,民風大變,離任,萬人攀留。後隱居廣東佛山九江鄉,主禮山草堂垂三十載,有後朱子之稱。晚歲自焚著述,存「是汝師齋詩集」、「大疋堂詩集」。

朱九江跋文

朱九江跋文局部

朱九江跋曰:

「日記莊誦數過,是真所謂近裏著己心,程、朱
之心而學程、朱之學者。琦雖有志於是,日在
過中,當奉此以為箴規。中有鄙見,輒書卷上,非
敢於
前輩有所增益。特藉此為受 教之地。惶悚不宣。
艮峰老前輩大人師席。 晚學琦頓首。」

朱九江跋文前數行乃引「艮峰日記原稿本」四月二十九日文字,曰:

「湯文正 (湯斌 一六二七至一六八七) 答陸清獻 (陸隴其 一六三零至一六九二) 書云,學程、朱之學,當心程、朱之心。居敬心極,其至窮理必極其精。喜、怒、哀、樂,必求中節,視、聽、言、動,必求合禮,子、臣、弟、友,必求盡分。此大儒為己之言。」

周昺潢,生卒不詳,字星舫、宣史,四川安岳人。舉人,道光二十五年 (一八四五年),任河南洛陽嵩縣知縣,親身捐濟荒旱,講授儒生,有政聲。著「身世金緘」、「醫術傳抄」。

周星舫跋文

周星舫跋文局部

周星舫跋曰:

「儒者省身克己之言,案頭置之,習而不察,大率皆然。雖時一憤發,亟為提撕。不久仍是悠忽過去,遂終年無得力處。况風塵擩染,入世己深,小學莫補。從前根株難斷,一日責己之恕,大都同也。幾見有存養省察,直能反己改過,如我艮峰先生者。讀日記至再面為發赤者,屢不禁汗流浹背,恨體道未能,為學已晚。雖勉強以小善自持,於心性端倪無透露處,其於斯事謂有稍得耶。先生以此道自任,日間絲毫不放。復得良友講明之程、朱,固不遠人,絕學自此昌矣。惟日用小處,似不必糾繩過嚴,反難脫灑。竊意以大者持之至久,日月至而操存熟,些微出入,自當由寡而無。愚頑自恕,一得之見,或亦有補純脩也。讀畢敬誌數語,以申景企,並質 高明,尚冀不以外吏棄之是禱。愚弟周昺潢謹識。」

跋文陳述自省克己之難,但議小處不必糾繩過嚴,以輔修身。略為變通,亦踐行程、朱之良方。

「倭文端公遺書」卷七吳大廷撰「書倭文端日記後」,曰:

「文端之學,篤守程、朱。其日記大抵以省察為先,克治為要。不為新奇之論,而語語自抒心得。故其言雖淺,其感人之意也深。」

「艮峰日記原稿本」亦屢見天倫至情及齊家矩矱。

正月十三日,記:

「父九原寂寞,誰為事奉之人?痛哉!」

正月十五日,記:

「薦時食,思其所嗜,不禁淚下,去年今日猶勸進一餐也。嗚呼!痛哉!」

正月初十,記:

「昨責兒輩起遲,今日屢起,予尚高臥,頗覺慙恧。」

正月十一日,記:

「食後神志昏瞀,讀『楊園集』,云:處家庭日用間和順最難,稍不如意,不出於愈疏,則出於不可磯,的是如此。敬心弛則戾氣生,馴至家道乖離,深可懼也。」

二月二十日,記:

「為兒言,學貴精專,舉業如此,身心更可知。教子如此,而以身作法不尤,當勉耶!」

二月二十九日,記:

「待兒子亦要存箇恕道,不得以己見律之。」

文端公教誨兒輩一絲不苟,亦反覆自檢,不失理學家琢磨經年之齊家功夫。

兒輩久獲薰陶,至生死危難之際,大節不奪。

文端公子福咸,任江蘇鹽法道、安徽徽寧池太廣道。咸豐十年(一八六零年)太平軍攻安徽寧國市,福咸殉難。贈太僕寺卿,騎都尉世職。

八國聯軍陷京,倭艮峰子福裕及從子福潤闔家殉難

文端公子福裕,任兩淮鹽運使、江蘇布政使、江西布政使。庚子之變 (一九零零年),八國聯軍陷京,福裕仰藥自盡,家中女眷皆殉節。

文端公從子福潤,任山東巡撫、安徽巡撫。光緒二十六年庚子年 (一九零零年),八國聯軍攻佔北京,闔家殉難。

臆度福咸、福裕、福潤三人,平日恆以儒教中人自勵。

「艮峰日記原稿本」尚有三段文字,堪作亂世惕戒。

正月十一日,記:

「與惠少宰談,只一箇畏窮怕死心,遂至氣節不振,相習成風,言下慨然。」

正月十三日,記: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滿腔惻隱之心地。不問世道人心如何,這一副與人為善之熱腸,斷冷淡不得。」

四月十六日,記:

「看呂子論治道云,朝廷之上以養正氣為先,海宇之內以養元氣為本,其發揮仁民愛物之理,淋漓真切,全從至誠惻怛中來。」

儒者拯世之言,邂逅於幽微片紙,生逢世亂,心能不無戚戚?

倭艮峰撰「艮峰日記原稿本」內頁局部

附加資訊

  • 標籤日期: 民國一百一十二年三月中旬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