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中華民國國軍建軍百年,謹述 國父暨蔣公肇建國軍精神,奉示民國初年陸軍、空軍、海軍銘刻文字佩劍與望遠鏡,鑑證近世 「軍人魂」源流,以冀警憒覺聾,重振氣吞五嶽四海之壯心豪志。
策展暨編輯室
中華民國陸軍空軍成仁佩劍暨海軍望遠鏡
國魂軍魂,兩千餘年儒教仁愛忠義所鑄靈光,每於歷代興亡衰亂之際,昭然彰顯於英傑精魄。縱世道傾淪,一二節義之士,力守斯魂於天壤,萬刼摧捽,未嘗泯滅。至時移世易,疾風橫起,國魂軍魂,熹微星火,瞬然燎原,一焚大地,一滌乾坤。成敗存亡,生息循環,敗可轉勝,死能復生,國魂軍魂潛化人心而已。
國父孫中山先生手書三民主義之民族、民權、民生三義諦
新生活運動圖像。盾牌正中乃指南針,盾牌代表自衛,指南針代表方向。藍色與白色代表青天白日,紅色代表奮鬥與勇氣,黃色代表光明與誠實
溯民國初肇, 國父孫中山先生創議三民主義,先總統 蔣介石先生輔以新生活運動,咸盤基於中國數千年道統。 國父、 蔣公捬心舊文化之衰敗,矢志恢復中國固有四維八德,禮義廉恥,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孰知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中國固有四維八德,遂為中華民國立國之脊梁,政治與文化之基石。 國父與 蔣公頻以諺語 「繼往開來」 振勵國人,切盼四維八德之再興。
國父孫中山先生手書 「繼往開來」 楷書橫匾
先總統 蔣介石先生手書 「禮義廉恥」 箴言
民國十三年 (一九二四年) 六月十六日,中國國民黨於黃埔始創陸軍軍官學校, 國父與 蔣公栽植學子人格氣節,苦心孤詣,尤屢屢詮釋軍魂義藴,感召學子,滋培願為民主自由中國不惜身殉之志尚。今適陸軍軍官學校創立一百周年,謹記 國父與 蔣公創校端始,訓誨軍魂義旨,光宣軍魂於風雨晦暝之時。
國父孫中山先生遺影
民國十二年 (一九二三年) 三月二日,廣州大本營正式成立國父任大元帥。翌年,民國十三年 (一九二四年) 初, 國父擬建革命軍,抗衡北洋政府,力挽民主共和。一月二十四日,授 蔣公陸軍軍官學校籌備委員會委員長。 「國父年譜」 是日記之:
「先生深感中國革命不能成功之最大原因,實由中國徒有革命黨之奮鬥,而無革命軍之奮鬥。當辛亥年南京政府與袁世凱議和之時,先生感覺並非善策,但因時勢所迫,始不得已與袁妥協。二次革命,亦因獨立各省缺乏為主義而戰之軍隊,以致失敗。討袁、護法諸役,革命黨或結合毫無訓練之民軍,或利用現成軍隊,遇有變故,絕不可恃,甚至倒戈相向。及今國民黨改組,而楊希閔、劉震寰等亦多假革命旗幟,圖個人私利。先生乃決計建立真正革命軍,適派赴蘇俄考察蔣中正回國,於是委其籌設軍官學校。」
廣州黃埔本校校門
後四日,一月二十八日, 國父擬定黃埔為陸軍軍官學校校址。 黃埔乃珠江一孤島,距廣州約四十里,原設廣東陸軍學校與廣東海軍學校兩校舍,遂為新設之陸軍軍官學校所用。三月二十一日, 蔣公任軍校入學試驗委員會委員長,四月二十六日, 蔣公赴黃埔軍校視察並首度訓話,云:
「……這個軍官學校,是我們本黨辦的學校,諸君皆願為黨盡力,原來這個學校,就是本黨要培植幹部人材,預備將來做本黨健全的幹部,擴張本黨勢力,實行本黨三民主義,使中國成為一個真正的獨立國家,使中國的民族成為一個真正的自由民族。……」
先總統 蔣介石先生遺影
五月三日, 國父授 蔣公陸軍軍官學校校長兼粵軍參謀長。五月五日,陸軍軍官學校第一期新生入校,編第一、二、三隊,五月七日,備取生進校,編第四隊。據容鑑光與葉泉宏合著 「黃埔軍校一期研究總成」 稱,第一期畢業人數六百四十五人,未畢業七十一人。五月八日, 蔣公於黃埔軍校致辭,題目為 「軍校的使命與革命的人生」,云:
「……今天是全校同志相見的第一天,從此以後,我們同志而兼為同學同袍,亦就是我們同生同死第一天的紀念日子,……
我們在這個民族衰敗,民權剝削,民生凋殘,人慾橫流,國家禍亂,政府飄搖之中,本黨 總理,以及中央執行委員會諸同志,辛苦艱難,慘澹經營這個大規模的學校,實在是很不容易的事。就是我們本校諸同志在這個叛逆未滅,國賊未除,戎馬倥偬,刁斗相聞的時候,抽出工夫來求學問,不能為本黨效力,為國家殺賊,很是不安心的一件事。然而我們的前途,我們的事業,我們的生命,恰在這個衰敗、剝削、凋殘、橫流、禍亂、飄搖的裏頭。本黨要辦這個學校,亦就是要訓練我們在此風雨飄搖,千辛萬苦之中,來挽救這些衰敗、剝削、凋殘、橫流、飄搖的劫運,拯國民於水火之中,登人類於袵席之上。……
若是一個人果真明白做人的道理,對於自己生活的目的,同自己生命的意義,澈底明白之後,那不管是在槍林彈雨,人山血海之中,沒有畏懼恐怖的心思,就是太平洋之大,喜馬拉雅山之高,都要跳過去,走過去,亦沒有什麼懷疑顧慮。要是遇到天翻地覆的時候,我們還要頂天立地來扶持天地間的正氣,來拯救人類的劫運,如果我們的志向能夠真正的堅決,那我們的事業與理想,沒有不可成功,不可實行的道理。……
我們的生活,是要增進全人類的生活而生活的。…… 就是我們軍人的職分,是只有一個生死的 『死』 字,我們軍人的目的,亦只有一個死字,除了死字之外,反面說,就是偷生怕死,如果偷生怕死,不單是不能做軍人,而且是沒有人格,就不能算是人。…… 因為我們身死之後,還有承繼的人來承繼我們的事業,亦就是繼續我們的生命,我們的生命就永久不會斷絕了。所以我們生命的意義是創造將來繼續之生命,不是單求肉體上一時存在就可以算長命了。……
同志的意義,就是志同道合之謂。所謂志同道合者,決不是一時之權利可以苟合的,乃是以主義為中心,大家向這中心的目標去做,生死與共,安危相同,亦就是萬眾一命,不成不休,不死不休之義。……
進了這個學校裏的人,總要相親相愛,互相尊敬,所以本校的校訓,且不如旁的軍官學校專講服從,本校長只要各位同志學生做到 『親愛精誠』 四個字,以親愛對同學,以精誠對自己的學問、職務、及品性來磨練自己的身心就好了。……」
先總統 蔣介石先生手書 「親愛精誠」 校訓
學子入校第三天, 蔣公即闡論軍魂弘義,踐履心法,校訓淵旨,以及 「生活的目的在增進全人類全體之生活,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 之哲理。後數十年, 蔣公亦俱反覆誨述囑咐。
先總統 蔣介石先生手書 「生命的目的」 箴言
五月九日, 國父授廖仲愷駐陸軍軍官學校中國國民黨代表。五月十三日,授胡展堂 (漢民)、汪精衞 (兆銘)、戴季陶 (傳賢)、邵翼如 (元冲) 等政治教官,胡授三民主義黨義,汪授中國國民黨黨史,戴與邵授政治經濟各課程。六月十三日,授李任潮 (濟深) 為陸軍軍官學校教練部主任,王茂如 (柏齡) 為教授部主任,戴季陶 (傳賢) 為政治部主任,何敬之 (應欽) 為總教官。
民國十三年 (一九二四年) 六月十六日,陸軍軍官學校開學典禮,國父 (中) 與 蔣公 (左) 於講臺留影
六月十六日上午八時,陸軍軍官學校舉行開學典禮, 國父與夫人、 蔣介石校長、廖仲愷、胡展堂 (漢民)、汪精衞 (兆銘) 等學校骨幹外,又廣邀廣東省城各軍高階將領、高階文官、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中央黨部各級人員,來賓共四、五百人。上午九時, 國父致辭,題目為 「革命軍的基礎在高深的學問」,云:
「今天是本學校開學的日期。我們為甚麼有了這個學校呢?為甚麼一定要開這個學校呢?諸君要知道,中國的革命有了十三年,現在得到的結果,祇有民國之年號,沒有民國之事實。像這樣看來,中國革命十三年,一直到今天,祇得到一個空名。所以中國十三年的革命,完全是失敗。就是到今天,也還是失敗。…
中國當革命之時,在廣東奮鬥的黨員,最著名的有七十二烈士,在各省捨身奮鬥的黨員也是不少。因為有了那些先烈的奮鬥,所以武昌一經起義,便有各省響應,推倒滿清,成立民國;我們的革命,便有一部分的成功。但是後來沒有革命軍,繼續革命黨的志願,所以雖然有一部分的成功,到了今天,一般官僚軍閥,仍敢明目張膽,更改中華民國的正朔。至於說到民國的基礎,一點都沒有。這個原因,簡單的說,就是由於我們革命,祇有革命黨的奮鬥,沒有革命軍的奮鬥。因為沒有革命軍的奮鬥,所以一般官僚軍閥,便把持民國,我們的革命,便不能完全成功。我們今天要開這個學校,是有甚麼希望呢?就是要從今天起,把革命的事業重新來創造,要用這個學校內的學生做根本,成立革命軍。諸位學生,就是將來革命軍的骨幹,有了這種好骨幹,成了革命軍,我們的革命事業,便可以成功。如果沒有好革命軍,中國的革命,永遠還是要失敗。所以今天在這地開這個軍官學校,獨一無二的希望,就是創造革命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
如果人人都能夠以死為幸福,便能夠一百人打一萬人,假若我們現在有一萬人的革命軍,馬上便可以定中國。因為此刻反對革命的全國軍隊,總共不過一百萬人。因為此刻我們沒有一萬人的革命軍,所以那般貪暴無道的軍閥,便敢於橫行全國,無惡不作;事事要害國,天天要推翻共和。我因為要維持共和,銷滅這般貪暴無道的軍閥,所以要諸君不怕死,步革命先烈後塵。更要用這五百人做基礎,造成我理想上的革命軍。有了這種理想上的革命軍,我們的革命,便可以大告成功,中國便可以挽救,四萬萬人便不至滅亡。所以革命事業,就是救國救民。我一生革命,便是擔負這種責任。諸君都到這個學校內求學,我要求諸君,便從今天起,共同擔負這種責任。」
國父孫中山先生訓勉陸軍軍官學校學生辭語,民國二十六年 (一九三七年) 六月三日定為中華民國國歌
國父具論建軍原由,軍魂衍義,辭畢,十一時,請黨旗校旗就位,奏國樂唱校歌, 旋唱國民革命歌。胡漢民宣讀 國父四十八字訓辭,曰:
三民主義,吾黨所宗,
以建民國,以進大同。
咨爾多士,為民前鋒;
夙夜匪懈,主義是從。
矢勤矢勇,必信必忠,
一心一德,貫澈始終。
國父四十八字訓辭,後於民國十七年 (一九二八年) 採為中國國民黨黨歌,民國二十六年 (一九三七年) 六月三日, 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決議以黨歌作國歌,遂為中華民國國歌。
六月十六日黃埔開學典禮, 蔣公以校長之職致辭勗勉,汪精衛 (兆銘)、來賓亦紛致辭。下午三時,總教官何敬之 (應欽) 指揮大操場閱兵。五時禮畢。
當日 蔣公領唱之陸軍軍官學校校歌為戴季陶 (傳賢) 所作,詞曰:
莘莘學子,親愛精誠,
三民主義,是我革命先聲。
革命英雄,國民先鋒,
再接再厲,繼續先烈成功。
同學同道,樂遵教導,
始終生死,毋忘今日本校。
以血灑花,以校作家,
臥薪嘗膽,努力建設國家。
邈想昔年建校情景,伏讀演辭校歌,沸血猶灌心魂。烽燧百年,血淚溢海,民主中國,何其蹇蹶。民國十三年 (一九二四年) 六月十六日,非僅陸軍軍官學校之校慶,亦中華民國國軍建軍之始建日也。
民國十五年 (一九二六年) 校歌沿用至今
陸軍軍官學校嘗數易其名。民國十五年 (一九二六年) 一月十二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決議,陸軍軍官學校易名中央軍事政治學校,一月十九日 蔣公任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校長。新校歌由陳祖康作詞,林慶培譜曲,引用至今。詞曰:
怒潮澎湃,黨旗飛舞,
這是革命的黃埔。
主義須貫澈,紀律莫放鬆,
預備作奮鬥的先鋒。
打條血路,引導被壓迫民眾;
攜著手,向前行;
路不遠,莫要驚。
親愛精誠,繼續永守。
發揚吾校精神;
發揚吾校精神。
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校門
民國十五年 (一九二六年) 六月五日, 蔣公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七月九日舉行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就職典禮,誓師北伐。民國十六年 (一九二七年) 三月,國民革命軍克復南京,四月十八日定都南京。十一月五日,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易名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校址定於南京。民國十七年 (一九二八年) 三月六日,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於南京舉行第六期開學典禮。抗戰勝利,民國三十五年 (一九四六年) 一月一日,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易名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民國三十八年 (一九四九年) 大陸淪陷,翌年,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於臺灣省高雄市鳳山鎮復校。
遷臺後高雄市鳳山鎮陸軍軍官學校校門
蔣公召喚軍人軍魂,文辭訓勖外,更以佩劍警誡。軍校畢業典禮,特贈畢業學生短劍一柄,世稱中正劍、成仁劍、黃埔短劍等。此習尚始於民國二十二年 (一九三三年) 七月十八日至九月十八日間,時國軍剿匪失利, 蔣公命軍官分三期參加廬山軍官訓練團。據稱其畢業典禮所贈短劍,劍身鑄 「軍人魂。中國國民黨贛粵閩湘鄂北路剿匪軍軍官訓練團紀念」 二十五字。
民國二十二年 (一九三三年) 廬山軍官訓練團入口牌坊高懸 蔣公手書 「軍人魂」 橫匾
民國二十二年 (一九三三年) 廬山軍官訓練團司令臺高懸 「親愛精誠」 四字橫幅
民國二十三年 (一九三四年) 七月九日廬山軍官訓練團司令臺前集會。圖片來源:國史館
另贈銅製佩章,國父像下亦鑄 「軍人魂」 三字。廬山軍官訓練團團址近海會寺,寺前入口造一木製牌坊,高懸 蔣公手書 「軍人魂」 三字橫匾。兩旁楹聯則鈔寫 國父聯語:「安危他日終須仗,甘苦來時要共嘗。」
廬山軍官訓練團佩章, 國父像下鑄 「軍人魂」 三字
廬山軍官訓練團既為締造軍人魂,團長陳辭修 (誠) 於民國二十二年 (一九三三年) 九月十八日第三期學員畢業典禮致辭,題目 「畢業學員應有之認識」,論及佩劍涵義,云:
「這次我們畢業,團裏所給與我們的一把短劍,一張文憑。短劍上刻 『軍人魂』 三個字的意義,也可以在這裏順便的再向大家提一下。我前幾天對大家講過,要想完成國民革命,一定要靠堅強的武力,現在中國堅強的武力,祇有我們國民革命軍。但是革命軍人,一定要有革命軍人靈魂。所謂軍人的靈魂,就是 總理所講的 『成功成仁』,與 委員長所講的 『仁民愛物』 八個字。這把劍是給大家為主義奮鬥與敵人肉搏,到最後的時候,做一個不成功便成仁的志士所用的。」
佩劍,軍魂之聖物。
先總統 蔣介石先生手書 「軍人魂」
民國二十二年 (一九三三年) 七月十八日, 蔣公於廬山軍官訓練團第一期開學典禮,講釋軍人魂,云:
「我們要從此奠定一個新的偉大的基礎,來完成剿匪的工作,並盡到大家革命的責任。我們以後能不能剿清赤匪,與整個革命的成敗,黨國的存亡,以至各個人的生死,統統都看這次訓練能不能發生效力。……
所以我們革命軍人不是將敵人完全殲滅 (成功),就是我們自己奮鬥到死 (成仁),絕對沒有投降的道理!我們一定要有這樣一種革命的精神才可以如總理所說 『以一當百,以一當千』,來消滅土匪,奠定一個成功的革命事業的新基礎。…… 總理已經告訴我們,『力量』 是由信仰而生,信仰又是由 『思想』 而來;這個道理是至當不移的。……因有此思想,我就信仰救國救民的三民主義,並相信本著三民主義來奮鬥,一定可以消滅一切的敵人,而復興我國的國家:既有此信仰,我就能百折不回地來努力實現三民主義,當然就可以發生很大的力量。」
蔣公演講闡述軍魂義旨,鼓導軍人不成功即成仁,信奉三民主義,消滅共產主義。惟民國二十五年 (一九三六年) 十二月西安事變,剿匪功虧一簣。翌年七月,蘆溝橋事變,全國抗戰爆發,中共乘機坐大,終至大陸淪陷。 蔣公謂不能剿清赤匪,黨國亡,個人死,民國三十八年 (一九四九年) 幾全見之。 蔣公首段演辭同察精微,不啻預言。
民國二十三年 (一九三四年) 三月十三日,先總統 蔣介石先生致朱培德總監親筆信函。圖片來源:國史館
民國二十二年 (一九三三年) 廬山軍官訓練團畢業所贈佩劍,鄙陋識未睹,然 蔣公對此佩劍並不愜意。民國二十三年 (一九三四年) 三月十三日, 蔣公致函訓練總監部朱培德總監,曰:
「朱總監。如陸軍
軍官決帶海軍
短劍,其長度尺寸
必須規定,勿得過
短,如現在海軍
此製。廬山軍官團之劍太短,不
成樣子也。清注意。中正。」
民國二十五年 (一九三六年) 司法院公布 「陸軍服制條例令」 公文。圖片來源:國史館
民國二十五年 (一九三六年) 立法院公布 「陸軍服制條例令」 公文。圖片來源:國史館
民國二十五年 (一九三六年)「陸軍服制條例」 封面。圖片來源:國史館
民國二十五年 (一九三六年)「陸軍服制條例」 內頁之一。圖片來源:國史館
民國二十五年 (一九三六年)「陸軍服制條例」 內頁之二。圖片來源:國史館
民國二十五年 (一九三六年)「陸軍服制條例」 內頁之三。圖片來源:國史館
至民國二十五年 (一九三六年) 一月二十一日,司法院公布 「陸軍服制條例令」,其 「短劍」 文字欄已明訂尺寸,並附圖解。文曰:
「全長三十九公分,劍柄長十一公分二公厘,護手厚三公厘,鞘長二十七公分五公厘,劍柄寬三公分,鞘口寬三公分,尾寬二公分二公厘,劍柄用玳瑁製,柄之兩面中央及頂上均包銅鍍金平鐫梅花花紋,玳瑁部份箍以斜形金線,護手亦銅製鍍金,不鐫花紋,鞘身為白色鍍鎳,但鞘口及鞘尾均包鍍金鐫花紋,鞘口包銅,長三公分二公厘,鞘尾包銅,長六公分,劍刃長二十六公分,劍柄與劍鞘相接處置彈簧開關 (見附圖)。
民國二十五年 (一九三六年)「陸軍服制條例」 插圖之一。圖片來源:國史館
民國二十五年 (一九三六年)「陸軍服制條例」 插圖之二。圖片來源:國史館
短劍用插袋佩掛,插袋以深絳黃色細皮兩層製之,袋口上面兩邊綴小皮帶一條兩帶,端均俱複扣針及針孔,繫於武裝帶左側之下 (見附圖)。」
民國二十五年 (一九三六年) 六月二十八日,先總統 蔣介石先生致周駿彥署長暨唐生智總監親筆信函首頁。圖片來源:國史館
民國二十五年 (一九三六年) 六月二十八日,先總統 蔣介石先生致周駿彥署長暨唐先智總監親筆信函次頁。圖片來源:國史館
民國二十二年 (一九三三年) 首屆廬山軍官訓練團結束,後三年,佩劍風尚更遍及軍訓學生。民國二十五年 (一九三六年) 六月二十八日, 蔣公致函軍政部軍需署周駿彥署長,並命轉訓練總監部唐生智總監,曰:
「周署長:並轉 唐總監。
各省軍訓學生決
發短劍一柄,刊定號
碼,並刊中正贈字樣。
或先發南京、鎭江、
蘇州之軍訓學生。其餘
如不及趕製,則從緩
亦可。佩劍皮帶與
劍插應同附發給,
其式樣不必如軍官佩用之大,
比此短小一二寸可也。
中正。廿八日。」
忖佩劍風尚止於抗戰勝利,惜未獲佐證。佩劍數量本當可觀,惟大陸淪陷,國民政府軍人若未被中共槍決,則入獄數十年,茍活已萬難,何以存佩劍?民國三十八年後幾三十年,全國批鬥抄家踵接,一般百姓,豈敢私藏觸引殺身之禍,滅門慘劇之民國遺劍?故多拚棄銷毀,至一劍難覓,今雖鳳毛,其歷史文化意義之鉅,商彝周鼎亦為遜色。寒齋珍藏兩柄陸軍佩劍,一柄空軍佩劍,一支海軍望遠鏡,咸帶文字,尤為罕異。
「校長蔣中正贈」 陸軍佩劍正面
第一柄 「校長蔣中正贈」 陸軍佩劍。
「校長蔣中正贈」 六字詳圖
「校長蔣中正贈」 六字拓片。張水和先生手拓
劍首有梅花圖案。劍柄正面有陽文 「校長蔣中正贈」 六字。
「校長蔣中正贈」 陸軍佩劍背面
劍柄背面有兩排陽文 「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特別訓練班畢業紀念」 十七字
劍柄背面鑄 「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特別訓練班畢業紀念」 十七字詳圖
「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特別訓練班畢業紀念」 十七字拓片。張水和先生手拓
劍刄背面銘 「軍人魂」 三字
劍柄與劍刄
劍刃正面刻陰文 「133 李某」。劍刃背面刻陰文 「軍人魂」 三字。
鞘口之梅花圖案
鞘末之梅花圖案
劍與劍鞘
「校長蔣中正贈」 陸軍佩劍正背兩面拓片。張水和先生手拓
劍格寬五點五公分,劍首至鞘末長四十公分。
劍柄背面 「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特別訓練班」,創辦於民國二十二年 (一九三三年) 七月,初設南昌,名中央軍校駐贛暑期研究班。同年十月,易名中央軍校研究班。翌年,民國二十三年 (一九三四年) 六月,定名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特別訓練班。訓練班於江西省南昌市創立,後遷移江西海會鎮、江西省星子縣、湖北省江陵縣、四川省豐都縣、四川省合川縣。訓練班本意剿匪,後立功抗戰。民國三十四年 (一九四五年) 抗戰勝利,特別訓練班與各分校咸奉名撤銷。
劍柄鑄 「校長蔣中正贈」 六字已屬罕睹,況劍刃又刻 「軍人魂」 三字。 蔣公以 「軍人魂」 塑造革命軍,剿匪幾竣,抗戰終勝。考抗戰八年,中國陸軍陣亡、負傷、失蹤三百二十一萬一千四百一十九人,空軍飛行員陣亡四千三百二十一人,海軍艦隊全覆。陣亡上將八人,中將四十五人,少將一百五十三人,鑑履仁蹈義之烈。
「親愛精誠」 陸軍佩剣正面
第二柄 「親愛精誠」 陸軍佩劍。
「親愛精誠」 四字詳圖
「親愛精誠」 四字拓片。張水和先生手拓
劍首有梅花圖案。劍柄正面有陽文 「親愛精誠」 四字。
「親愛精誠」 陸軍佩劍背面
劍柄背面有兩排陽文 「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十二期,廣州分校學生總隊畢業紀念」 二十四字。
劍柄背面鑄 「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十二期,廣州分校學生總隊畢業紀念」 二十四字詳圖
「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十二期,廣州分校學生總隊畢業紀念」 二十四字拓片。張水和先生手拓
劍刄正面銘 「成功成仁」 四字
劍柄與劍刃
「成功成仁」 四字拓片。張水和先生手拓
劍刃正面刻兩排陰文 「成功,成仁」 四字。
鞘口之梅花圖案
鞘末之梅花圖案
劍與劍鞘
「親愛精誠」 陸軍佩劍正背面拓片。張水和先生手拓
劍格寬五點五公分,劍首至鞘末長四十公分。
民國二十年 (一九三一年) 陳伯南 (濟棠) 於廣州燕塘村成立廣東軍事政治學校,又稱燕塘軍校。民國二十三年 (一九三四年) 七月,廣東軍事政治學校第一期學生畢業。民國二十五年 (一九三六年) 廣東軍事政治學校由南京國民政府接管,編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廣州分校。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十二期廣州分校學生總隊畢業於民國二十七年 (一九三八年),步兵大隊第一隊九十九人,步兵大隊第二隊九十八人,步兵大隊第三隊九十四人,炮兵大隊第一隊一百四十人,炮兵大隊第二隊一百零四人,工交科工兵隊六十人,經理科經理隊一百一十四人,公交科通信隊八十五人,共七百九十四人。
王茂如 (柏齡) 撰 「黃埔開創之回憶」 封面
王茂如 (柏齡) 撰 「黃埔開創之回憶」 內頁
據王茂如 (柏齡) 撰 「黃埔開創之回憶」,民國十三年(一九二四年) 六月十六日陸軍軍官學校首屆開學典禮,校舍大門已高懸校訓。文曰:
「從大門起,懸燈結彩,尤其聯匾警句驚人,文體不是舊的
『元亨利貞』,新的 『明兒… 今兒…』,大門上首先抬出校訓 『親愛精誠』,二門上說出我們的使命 『繼往開來』。對聯倒有好多副,可惜我沒記下來。」
陸軍軍官學校於創校日已戮力宣揚 「親愛精誠」 校訓,劍柄鑄此,猶晨鐘暮鼓。劍刃復刻 蔣公 「成功成仁」 勉辭,意謂「我們革命軍人不是將敵人完全殲滅 (成功),就是我們自己奮鬥到死 (成仁)」。佩劍,風塵中之座右銘。
「國土未復軍人之恥」 空軍佩劍正面
「國土未復軍人之恥」 空軍佩劍正面拓片。張水和先生手拓
第三柄 「國土未復軍人之恥」 空軍佩劍。
劍首與劍柄為神鷹像
神鷹像拓片。張水和先生
劍首劍柄有神鷹像。
劍刄正面銘 「國土未復軍人之恥」 八字
「國土未復軍人之恥」 八字拓片。張水和先生手拓
劍刃正面刻兩排陰文 「國土未復,軍人之恥」 八字。
鞘口之梅花圖案
鞘末之鷹翼圖案
劍與劍鞘
劍格寬七公分,劍首至鞘末長三十七點五公分。
民國十七年 (一九二八年) 北伐勝利,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首設航空隊,翌年,易名航空班,民國二十年 (一九三一年) 遷杭州筧橋,改組為軍政部航空學校。民國二十一年 (一九三二年) 易名中央航空學校,隸屬國民政府軍政部航空署, 蔣公任校長,迄今中華民國空軍猶奉杭州筧橋為空軍起源地。民國二十三年 (一九三四年),航空署改組為航空委員會,隸屬軍事委員會, 蔣公任委員長。民國二十五年 (一九三六年) 一月,蔣夫人任航空委員會秘書長,世譽中國空軍之母。
空軍佩劍始於何時?揣亦自民國二十二年 (一九三三年) 七月廬山軍官訓練團畢業典禮後。神鷹劍柄,素不刻字,劍刃無字居多。寒齋之劍,劍刃刻兩排陰文:「國土未復,軍人之恥」,尤罕睹。日軍於民國二十年 (一九三一年) 九月十八日,策九一八事變,佔東北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民國二十一年 (一九三二年) 三月四日,據熱河,同年三月九日,立偽滿州國。故民國二十二年 (一九三三年) 後,少量空軍佩劍銘字,此柄遂刻 「國土未復,軍人之恥」 八字,成仁之諍言。
「黃埔海軍學校」 望遠鏡
「黃埔海軍學校」 望遠鏡拓片。張水和先生手拓
第四件乃黃埔海軍學校望遠鏡。
物鏡詳圖
物鏡直徑三點七公分。
鏡筒底端刻 「黃埔海軍學校」 六字
「黃埔海軍學校」 六字拓片。張水和先生手拓
鏡筒底端刻陰文 「黃埔海軍學校」 六字。目鏡直徑四公分。
延長筒正面底端刻 “ROSS, London No.72311”
“ROSS, London, No.72311” 英文字拓片。張水和先生手拓
延長筒底端前方刻兩行陰文:「ROSS, London, No. 72311」。
延長筒背面底端刻 “G. Falcomer & Co Ltd, Hone Kong”
“G. Falconer & Co Ltd, Hong Kong” 英文字拓片。張水和先生手拓
延長筒背面底端刻兩行陰文:「G. Falconer & Co Ltd, Hong Kong」。
鏡筒與延長筒
鏡筒長四十二點八公分。鏡筒加延長筒長五十八點七公分。
黃埔海軍學校歷史甚遠。光緒十三年 (一八八七年),兩廣總督張香帥 (之洞) 與廣東巡撫吳愙齋 (大澂) 於黃埔創廣東水陸師學堂。光緒十九年 (一八九三年) ,兩廣總督李鴻章易其名廣東黃埔水師學堂,光緒三十年 (一九零四年) 易名廣東水師魚雷學堂,光緒三十三年 (一九零七年) 易名廣東水師工業學堂。民國元年 (一九一二年) 易名廣東海軍學校,民國十三年 (一九二四年) 國父創陸軍軍官學校於斯。民國十九年 (一九三零年) 陸軍軍官學校遷南京,恢復海軍學校,名黃埔海軍學校。民國二十六年 (一九三七年) 抗戰爆發,遂遷校,民國二十八年 (一九三九年) 停辦。抗戰勝利,擬復校,惟大陸旋即淪陷。
望遠鏡為英國羅斯 (Ross) 公司製造。一八三零年羅斯公司創立於倫敦,專製照相機、照相機鏡片、望遠鏡等。第一次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羅斯公司為英國皇家海軍望遠鏡供應商。一九四八年羅斯公司合併後易名 Barnet Ensign Ross Ltd.,一九五四年又名 Ross-Ensign Ltd.,一九七五年為 Avimo 公司合併。福爾克納公司 (G. Falconer & Co Ltd) 為羅斯 (Ross) 公司亞洲代理商,十九世紀晚期設立香港。
寒齋所藏望遠鏡乃於民國十九年 (一九三零年) 至民國二十八年 (一九三九年) 間購自英國羅斯公司,其出品俱刻編號,此鏡為 72311 號,抵廣州後校方命匠人銘 「黃埔海軍學校」 六字。抗戰爆發後年餘,中國海軍損失殆盡,黃埔海軍學校所遺望遠鏡,更使後人思念難捨。
先總統 蔣介石先生手書 「黃埔精神」
民國三十八年 (一九四九年),大陸淪陷,中樞遷臺,翌年四月十六日, 蔣公於陽明山莊又再呼籲軍人於大難中恪守軍人魂,其辭尤為沉痛,云:
「我們國民革命軍自組織成立以來,到現在已有二十六年了。在這廿六年中間,我們犧牲了成百萬的官兵生命,損失了無量數的人民財產,這些官兵和人民,為了國民革命,也可以說是為了我們大家整個的歷史光榮,不惜犧牲他們所有生命財產,這種無可估量的犧牲代價,我們就能這樣隨便遺棄,置之不顧嗎?大家要知道他們的犧牲是有一定目的的,是有重大意義的,他們是抱著一種遠大的理想,是希望我們一般後死者能夠繼續他們的遺志,承擔責任,實現三民主義,完成國民革命,使我們全國同胞整個民族真能得到獨立自由,享受富強康樂的幸福,所以他們決心赴湯蹈火衝鋒陷陣,雖罹萬死而不辭。但是直到今天,我們不但一事無成,而且革命事業到去年年底,可說已是一敗塗地了!……
但是我們今天所有的將領和幹部,真正能夠自反自責徹底悔悟的究有幾人?如果大多數的將領和幹部都能夠認清恥辱,負起責任,發奮圖強,那我們革命事業決不會失敗到今天這樣慘痛的地步。所以我認為我們革命軍人今天特別要緊的,就是知廉恥,辨生死,負責任,重氣節。…..
我們今天退縮到臺灣和東南的幾個孤島上來,真正已到了最後的關頭,沒有地方可以再退了。如果我們一般捍衛國家的高級將領,對於個人的生死問題不能徹底領悟,再像過去一般無恥之徒,那樣偷生怕死,被俘投降,那不但你們個人無法全軀保家,徒使國家民族和本黨革命歷史遭受無窮的污辱。……
我們革命到了臺灣這個地方就是最後的生死關頭,如果不幸而失敗,我們就要在此盡職殉國的話,前後對照就可知道我從前不敢輕言 『死』 字,尤其是在本院,更要言之必行,行之必果,更可知道我的話之鄭重了。
總之,我們今後只有反攻大陸,消滅共匪,能夠徹底成功,我們才可以不死,如其不然,臺灣一旦為敵人所陷,我個人決定以身殉國,決不愧為你們的上官,不愧為你們的領袖,決不要你們做黨員幹部的同志因我而受恥辱。你們大家也必須立定不成功便成仁的決心,誓死達成任務。如果沒有這種決心,只是偷生苟活,那不但毫無意義,而且只有使你們國家受辱,使你們父母蒙羞!……
我以為我們軍人的基本觀念只有兩個字:就是 『愛』 與 『死』,因為我們有熱烈的愛,所以才立志作軍人。軍人愛什麼呢?愛我們的國家,愛我們的同胞,愛我們的歷史文化。什麼叫做愛呢?愛的意義各有不同,愛的程度亦有深淺,我們所謂愛,就是一個主義和信仰,而要愛他,為要愛他即使犧牲自己的性命,亦所不恤,這樣才叫做真愛。我們既然愛我自己國家,愛我自己同胞,愛我自己歷史文化,那末如果一旦國家危亡,人民陷溺,歷史文化將被毀滅,我們就要用盡一切力量乃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來挽救他,護衛他,保障他。所以一個軍人,為了真愛,就不惜一死,為其所愛所信的而死,無不安心瞑目,亦可以說是求仁得仁,死得其所了。」
中華民國國軍建軍百年之歲,捧讀 國父、 蔣公遺辭,摩撫陸、海、空軍劍鏡,尋思國家、同胞、歷史、文化、生死、存亡、昔年、今朝、國魂、軍魂。心潮千疊,八荒滂沱,河清幾時?劍氣催夙志,微軀願補天。
「軍人魂」 三字拓片。張水和先生手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