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遺師復神州

媒體

明延平王鄭成功遺像

今年是中華民國建國一百一十年,也是鄭成功光復臺灣六甲子紀念。一甲子六十年,六甲子即三百六十年。三百六十年前,南明永曆十五年,一六六一年,四月二十九日,鄭成功率領兩萬五千人軍隊,從福建坐數百艘船登陸台南鹿耳港。當時臺灣被海上強國荷蘭佔據,在臺南建造了一座城堡熱蘭遮城 (Fort Zeelandia),鄭成功的軍隊把這座城堡圍攻,九個月後荷蘭總督揆一 (Frederick Coyett) 投降。這是中國第一次與西方強國開戰並取得勝利。熱蘭遮城現在被稱為安平古堡。

十七世紀熱蘭遮城外景圖

安平古堡附近挖出的陶罐,被稱為安平罐

安平古堡附近挖出的陶罐,被稱為安平罐,有各種大小,據稱是鄭成功軍隊用以裝置火葯的武器,後來這些火葯罐被文人雅士所喜愛,一方面是它們色澤典雅,一方面是它們代表忠義精神。

安平古堡遺址撮影之一

安平古堡遺址撮影之二

為甚麼我們稱安平古堡呢?鄭成功在天啟四年,一六二四年生於日本平戶市千里濱,父鄭芝龍,母日本田川夫人。七歲時歸國,居福建南安縣安平鎮。鄭成功懷念故鄉,就把城堡改名安平鎮城。

明崇禎皇帝遺像

鄭成功的功業有多偉大呢?明末的學人劉獻廷認為鄭成功提一旅之師,伸大義於天下,取臺灣,存明朝正朔於邊陲四十年,其功業有過於宋朝末年的文天祥。明朝首都北京在崇禎十七年,一六四四年,被李自成攻破,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盡。南明開始,福王在南京繼位,改元弘光。一六四五年清軍攻佔揚州,擒弘光帝,送北京殺害。一六四五年唐王在福建繼位,改元隆武。隆武賜鄭成功朱姓,所謂國姓爺,外國人翻譯成 Koxinga。一六四六年清軍入福建,隆武帝在汀州被殺,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投降清朝,母田川夫人自盡。桂王在廣東肇慶繼位,改元永曆,一六四七年為永曆元年。永曆三年,一六四九年,永曆帝封鄭成功延平公。一六五三年封延平王。鄭成功自隆武二年,一六四六年,二十三歲起兵勤王抗清,歷戰廣東、福建、江蘇。最後永曆十五年,一六六一年光復臺灣。第二年一六六二年鄭成功病歿。死前說:

「自國家飄零以來,枕戈泣血,十有六年,今日屏蹟遐荒,遽捐人世,忠孝兩虧,死不暝目!天乎!天乎!何使孤臣至於此極也?」

可想見鄭成功最後的孤忠悲憤,當時年三十九歲。

明錢謙益祭酒遺像

在明朝首都北京攻破前,鄭成功是拜大儒錢謙益為師。那時他二十一歲。錢謙益替他取一號大木,當時錢謙益讀了鄭成功寫的詩,評:

「格調清越,不染俗氛,少年得此,誠天才也。」

可證鄭成功亦文亦武。

「延平二王遺詩」

鄭成功撰 「復臺」 詩

鄭成功與他的兒子鄭經有 「延平二王遺詩」 存世,鄭成功詩十四首,文十篇,鄭經有詩八首,滿宮詞三十章,諭五篇。諭是當時的公文。經過清初嚴峻的文字獄,留存下來是很不容易的。鄭成功有一首很有名的詩,就名 「復臺」:

開闢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
田橫尚有三千客,茹苦間關不忍離。

十年始克復先基後有旁跋:

「太師會兵,積糧於此,出仕後為紅毛夷荷蘭酋弟揆一王竊據。」

太師是他父親,在天啟元年,一六二一年,至崇禎元年,一六二八年,鄭芝龍據有臺灣。田橫是秦末的軍事人物,自立齊王,兵敗,逃到田橫島,漢高祖劉邦逼降,田橫不屈,自刎而死,他的五百門客都自盡殉主。鄭成功在光復臺灣的時候,比諭自己像田橫,而追隨他的人比田橫的更多,也是如此忠貞。茹苦,千辛萬苦,間關,道途崎嶇,但都不捨離開他。我們讀這首詩,可以想像當時鄭成功光復臺灣的慷慨激昂。

鄭成功撰「復臺」詩旁跋:「太師會兵,積糧於此,出仕後為紅毛夷荷蘭酋弟揆一王竊據。」

鄭成功死後,他的兒子鄭經,孫子鄭克塽繼續奉永曆年號為正朔,雖然一六六五年在臺灣,已經聽到永曆帝一年前被吳三桂在昆明殺害的消息。永曆三十七年,一六八三年六月,鄭成功逝世後二十二年清廷派了漢人施琅,海軍六百多艘船,六萬多人軍隊攻打臺灣,澎湖登陸,鄭克塽投降。

馮自由先生遺影

反清復明,光復神州,不只仰賴長期軍事征伐,也須擁有漢賊不兩立的思想意志。當軍事先敗,反清復明的意志,更須作長期傳承。在順治康熙年間,就是北京城破後二十餘年,反抗漸漸失敗,在永曆年間,形成了一個秘密組織,名天地會。中華民國革民元老馮自由撰的 「中華民國開國前革命史」 寫:

「洪門即天地會、三合、哥老兩會皆其支派。三合會又稱三點會,在海外或稱洪順堂及義興會,在美洲則通稱致公堂、檀香山、菲律賓、澳洲亦有稱致公堂者。是會創於清初康熙時代,其時距明亡未久,明之忠臣烈士再三力圖匡復,誓不臣清,前仆後繼,卒難挽回世運,二三遺老以清祚己固,興復大業,非一時所能收效,乃欲以種族思想流傳後人,特創設一種秘密團體,為傳播此種思想之導線,是即洪門團體之所由起也。其宗旨為反清復明……據洪門秘冊所載,始創天地會者,為朱洪竺、陳近南、萬大洪諸人,疑即鄭成功、張煌言等之假託。……甲辰中山至檀香山,知非列籍洪門,不足以聯絡多數之同志,始毅然加入致公堂。是日拜盟者六十餘人,由主盟員封中山為洪棍焉。」

洪棍即領袖。馮自由寫的中山,當然是  國父孫中山先生。

國父  孫中山先生遺影

中國洪門大陸山橫匾,衍聖公孔德成先生書

甲辰是一九零四年,光緒三十年。可知  國父領導的革命,推翻滿清,建立中華民國,開始是大大受助於鄭成功所留下來的組織。天地會起源於福建、臺灣,而鄭成功、鄭經是當時在福建、臺灣反抗清朝的最大力量,可肯定天地會參與的人,與鄭成功勢力的人,有相當重疊,也有學者推論,陳近南是鄭經得力參軍陳永華。孔德成先生曾書寫中國洪門大陸山橫匾。最特別的是下面三個字,大陸山,  國父孫中山先生於一九零四年至檀香山,加入洪門致公堂,封為大陸山山主。

章太炎先生遺影

張煌言先生遺像

明末遺民對建立中華民國,推翻滿清的革命思潮也是影響深遠。另外一名革命元老章太炎在一九零二年,光緒二十八年,於明崇禎皇帝殉國日,在日本就計劃擧辦 「支那亡國二百四十二年紀念會」。在光緒年間章太炎替張煌言的著作「張蒼水集」寫序,序文非常激烈。張煌言是有名的忠臣,與鄭成功並肩抗清。章太炎這樣寫:

「余生後於公二百四十歲,公所撻伐者益衰,然戎夏之辨,九世之仇,愛類之念,猶湮鬱於中國。雅人有言:我不見兮,言從之邁,欲自殺以從古人也。……有讀公書而猶忍與彼虜終古者,非人也。」

可知當時革命,受鄭成功及諸遺民思想啟發猶深。因此這一集定名為:「鄭成功遺師復神州」,是有所本的。

臺南延平郡王祠外景

臺南延平郡王祠內景

臺南延平郡王祠大殿鄭成功塑像

臺灣是最早建廟紀念鄭成功的地方,光緒元年,一八七五年,欽差大臣沈葆楨來臺,上疏建祠。今天位於臺南的延平郡王祠就在光緒元年建成。鄭成功是明朝的延平王,清朝雖允許建祠,還是把他的地位矮化成郡王。延平郡王祠內掛了很多歷年書寫的木刻對聯與橫匾,可見證近代中國的歷史痕迹。

王東原主席遺影

民國三十六年王東原主席楷書木製楹聯

民國三十六年,抗戰勝利,光復臺灣後一年,湖南省政府主席王東原撰有一聯:

志存明社,力抗虜廷,絜一旅海上縱橫,珪土舊提封,遺像清高留浩氣;
地闢草萊,誕敷文教,亙三紀荒洲殷阜,河山今復旦,崇祠展拜佩雄圖。

「河山今復旦」,可見抗戰勝利,光復臺灣的欣悅。

先總統蔣介石先生遺影

民國三十九年  先總統蔣介石先生楷書木製橫匾

民國三十八年,大陸淪陷,政府遷臺。民國三十九年, 先總統蔣介石先生書有橫匾:「振興中華」。當時中共依靠蘇共的軍事及政治力量,佔領大陸,厲行馬克斯主義,消滅中國文化。我們也可想見蔣公書寫「振興中華」的抱負與鴻志。

朱玖瑩局長遺影

民國五十年朱玖瑩局長楷書木製楹聯

民國五十年,適鄭成功光復臺灣五甲子,即三百周年,鹽務總局局長朱玖瑩撰有一聯:

奇節信無雙,若論正統存刪,前事又當今日鑑。
良時真不再,願助王師掃蕩,中興好副萬方期。

可想見當時全國上下,志復神州,民國中興的氣象。

周至柔主席遺影

民國五十年周至柔主席楷書木製楹聯

同年臺灣省政府主席周至柔撰有一聯:

報國矢孤忠,三百年氣象如生,楷模示則;
瞻祠仰遺志,千萬里河山待復,薪膽無忘!

「千萬里河山待復,薪膽無忘!」 是何等氣概,真使今人汗顏!

民國五十年,鄭成功光復臺灣三百周年,政府非常重視它的民族意義。四月二十九日那天,臺灣省政府主席周至柔,南部各部官員,在延平郡王祠舉行祭祠。配合祭祀,臺南另舉辦十八項大型活動:

一、文物展覽
二、工商產品展覽 
三、美術展覽
四、園藝植物展覽
五、郵票展覽
六、攝影展覽
七、民族舞蹈表演競賽
八、國術表演競賽
九、柔道表演競賽
十、龍舟競賽
十一、南管演奏
十二、戲劇表演
十三、民藝表演
十四、焰火表演
十五、橋藝表演
十六、詩人大會
十七、全市運動會
十八、民間社團向延平郡王進香致敬

據載有萬人以上進香,同時全國推行愛國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可見當時政府對教育與國家象徵的重視。民國五十年曾出版三本紀念鄭成功光復臺灣五甲子的書:

一、鄭氏宗親會編的 「鄭成功復臺三百周年紀念專輯」
二、黃典權編的 「鄭成功復臺三百年史畫」
三、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纂組編的 「台灣省文獻-鄭成功復臺三百年紀念特輯」

「鄭成功復臺三百週年紀念專輯」

民國五十年臺南延平郡王祠祭祀影集

民國五十年臺南鄭成功復臺五甲子慶典影集

一、「鄭成功復臺三百週年紀念專輯」 打開內頁即可看到鄭成功復臺三百周年祭祠的照片,主祭官周至柔,陪祭官黃朝琴、鄭彥棻等。內頁也有各項慶典活動的照片。可見當時盛況。

「鄭成功復臺三百年史畫」

「延平郡王祠釋奠儀仗席位圖」

「延平王祠大殿及太妃祠俎豆陳列圖」

「延平王祠寧靖郡王祠監國祠及東西兩廡祠俎豆陳列圖」

二、「鄭成功復臺三百年史畫」 最後數頁,有當天祭祀儀仗席位圖,可見各種古樂器、鼖鼓、鏞鐘、編鐘、琴瑟、鳳簫、笙管、壎箎、笛簫、編磬、節柷、節敔。也有各種儀仗,傘、鈛、鈇、扇。可見當時祭祀是按照古禮,所謂大漢威儀。書裏也有祭品陳列圖,有三張:「延平王祠大殿俎豆陳列圖」,就是鄭成功的祭品圖。「延平王祠太妃祠俎豆陳列圖」,就是鄭成功母親的祭品圖。「延平王祠後殿寧靖王祠、監國祠及東西廡俎豆陳列圖」。寧靖王是最後的明宗室,施琅攻入臺灣自盡。監國是鄭經的兒子克臧,應繼承鄭經,被叛臣所殺,另立克塽。

「臺灣文獻,鄭成功復臺三百年紀念特輯」

鄭成功復臺三百週年紀念座談會學者合影

「鄭氏復臺與其開墾圖」

三、「台灣省文獻-鄭成功復臺三百年紀念特輯」 打開第一頁可見參加鄭成功復臺三百周年紀念座談會四十一位學者的留影。可見當時對學術專注的態度。裏面有一篇文章,陳漢光寫的 「鄭成功復臺與其開墾」,附有一張很有意義的地圖,可以比較荷蘭以前,荷蘭時期,明鄭時期臺灣開墾的地理範圍。說明了鄭成功三代對臺灣的貢獻。

「全臺主祀鄭成功廟祠與相關奉祭場所地圖」

最近吳心健兄轉送我一張 「全臺主祀鄭成功廟祠與相關奉祭場所地圖」。這是國立臺南大學張伯宇、蔡米虹教授製作的。鄭成功有關的地點與建築物分佈臺灣各地竟有二百零三處,可證鄭成功與臺灣緣源至深,從民族英雄演化為天神。

臺南延平郡王祠鄭成功手植梅樹

陶壽伯於鄭王復臺三百年繪鄭王手植梅樹

在臺南延平郡王祠大殿後方,太妃祠前面,有一棵延平王鄭成功手植梅樹,雖是傳說,但梅樹自古代表歲寒後凋,忠貞不移,清高守節,與鄭成功的人格一貫,所以鄭成功手植梅樹,成為儒家人格的象徵,相傳數百年。民國五十年,篆刻書畫家陶壽伯因鄭成功復臺三百周年之歷史意義,有感而畫了這幅梅花。畫上的題跋:

「鄭王復臺三百年紀念。壽伯寫王手植之梅。」

六十年後,在鄭成功復臺六甲子,三百六十周年,觀賞這幅畫,使我們感觸良深。在中國歷史,成敗不在一刻,鄭成功的志行,晚明志士的人格操守,依然啟迪我們,去塑造一個道德的中國。距今六十年後,復臺七甲子,或一百二十年後,復臺八甲子,當世人面對不同的嚴苛挑戰,鄭成功的道德世界,仍能繼續引導世人。

明末安平火葯罐與火筒

附加資訊

  • 標籤日期: 民國一百一十年十月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