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盡浮雲-戴醇士 (熙) 侍郎殉難記

媒體

戴醇士侍郎 (一八零一至一八六零) 工詩善畫。咸豐十年 (一八六零年) 太平軍攻克杭州,醇士、弟、媳、甥,投井共殉,遺詩明志。昔士大夫崇尚氣節,亂世益彰,今不可睹。溯醇士遺詩、乞援函、平素筆墨,或能一窺古烈士氣節堂奧。

策展暨編輯室

戴醇士繪秋山歸棹圖局部

咸豐三年 (一八五三年) 太平軍攻克江蘇省江寧府 (南京),定都後改名天京。咸豐十年 (一八六零年) 一月,清軍圍天京,二月忠王李秀成率精兵攻杭州,以解天京之圍。杭州城官民大為驚惶,文武官員集議固守城池,緊閉城門。李秀成於浙江江山擄獲煤礦工人,命鑿通地溝暗道,至鳳山門與清波門城牆中段,用棺木裝置火藥,塞放於城牆大炮台底部。二月二十七日 (舊曆) 黎明,轟然爆炸,炮台全毀,城破,太平軍一擁而入。

杭州鳳山門城牆外景。圖片來源: William Edgar Geil

杭州清波門城牆外景。圖片來源: Sidney D. Gamble

「太平軍兩次攻占杭州親歷記」,未知何人撰著,其文敘述咸豐十年城破後,兩軍擄掠情形甚詳:

「(太平軍) 每日掠取金銀寶物,強奸婦女,又不攻打旗營,亦不越過眾安橋之界。因下城錫箔舖、機坊二業中人齊心,亦築土城抵御,因此錢塘、武林、良山、太平四門之人受害者少。如是者數日。忽於三月初三日聞得發匪 (太平軍) 盡退,城中膽大好事之人見富家屋內無人,即隨手牽羊取物。旗營中知之,盡出所有之兵掠取民間,不分大小店舖,貧富居民之家,無物不要,口稱非吾等打敗發匪,爾等身家性命安得存全?如是者兵民搶奪約有十日。」

太平軍出兵攻杭為解天京之圍、本無纏戰佔據杭州之意。杭城文武官員戰死或自盡者眾多,太平軍退,官府無人,民政癱瘓。

杭州城破,戰死者有浙江布政使王友端、浙江金衢嚴道鹽運使繆梓、寧紹臺道仲孫懋、候選道陳炳元、廣東肇慶知府程葆安等。

自盡者有浙江巡撫羅遵殿、其妻女仰藥同殉、杭嘉湖道葉堃、其子投井同殉、杭州知府馬昂霄、仁和知縣李福謙、其侄李元熙罵敵死、兵部右侍郎戴醇士、其弟鄂士 (煦,秀才)、媳金、甥王朝榮投井同殉。歲寒知松柏,亂世見忠義。一人從容成仁已不易,父子、夫妻、兄弟、數代同殉尤難。昔士大夫修身養氣,固臻極地。

戴醇士像

兵部右侍郎戴醇士 (一八零一至一八六零),名熙,字醇士、蒓涘,號鹿床、棆庵、榆庵、孟辛、松屏、井東居士,室名賜硯齋、習苦齋、竹書堂、春夢盦、韮花書屋,浙江錢塘人。嘉慶二十四年 (一八一九) 舉人,道光十二年 (一八三二) 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入南書房行走,督廣東學政。累遷內閣學士,授兵部右侍郎。杭州殉難,時年五十九,賜尚書銜,建專祠,予騎都尉兼雲騎尉世職,諡文節。醇士工詩文,精繪事,雋雅絕俗,名滿天下。著有 「尚書沿革表」、「書三考」、「習苦齋詩集」、「習苦齋文集」、「習苦齋畫絮」、「題畫偶錄」、「古泉叢話」 等。

李柏榮編纂 「魏源詩友錄」,詳記醇士之死:

「李秀成復犯浙境,連擾數邑。時撫浙者為羅遵殿,意色沮喪,不知所為。熙為籌圖戰守數策,不能用。而羅竟誤信繆梓計,城破死,熙亦殉焉。當事急時,熙知不可為,整衣冠,從容賦詩云:

病軀晚歲遇時限,八載巡防總汗顏;
撤手白雲堆裏去,從今不願到人間。

遂投水死。

二月二十七日黎明杭城破,二十八日晚醇士猶於崩滅之際,寄一函致張璧田總統軍,乞求援軍,曰:

「飛啓者,城中自二十七日辰刻,內亂,兵勇變,賊四路放火,各官紛紛殉難,援兵已到者,不知何往,未到者,音信杳然,然賊實不多,或數人,或數十人而已。閣下威聲素著,全城性命所望者惟閣下,火速進發,得能開一線生路,則東南大局,尚可挽回,弟不止為全浙生靈乞命也。專此飛報。載熙九頓首。二月二十八日戌時。」

真千鈞一髮,驚心動魄。大屋既傾,惟能盡忠。醇士殉難,應於二月二十九日、三月一日、三月二日三天之間,至三月三日,太平軍撤還天京矣。

醇士生前畫名隆盛,授命廣東學政後,辭道光帝,帝面諭曰:「古人之作畫,須行萬里路,此行遍歷山川,畫當益進。」 可鑑器重至深。

戴醇士撰 「習苦齋畫絮」,俞曲園撰序。圖片來源: 蠹行文化聚合古書店

光緒十九年(一八九三年),惠年輯梓醇士所撰「習苦齋畫絮」,並倩大儒俞曲園為之序,曰:

「戴文節公為道光間名臣,風流文采,傾動海內。其究也,見危授命,大節凜然,洵一代完人也。公之生平不僅以畫傳,而當世重公之人,益重公之畫。自公之歿,而寸縑尺素,珍逾球圖,便面一握,購之兼金,小幅一幀,其值百鎰,近代從來以書畫得名,未有盛於公者,所謂技進乎道者歟!余不能畫,安知畫理?刻成見示,聊識數語,使世人知公與都轉皆非徒以畫傳也。」

都轉乃鹽運使司官職之別稱,惠年久任此職,字菱舫,善畫,好戴文節 「習苦齋畫絮」 書,文字知己也。與曲園交厚,曲園有挽惠菱舫都轉聯。讀曲園序,知醇士歿後三十三年,其畫為世寶重若此。畫以人傳,人以德彰。自古藝事,非僅筆墨之娛,醇士垂世不朽,尤證此理。

戴醇士繪秋山歸棹圖。聞妙香齋藏

題曰:

一棹平分波
影皺,喚歸
來前程如繡。
稚柳依人,寒
蕾送我,幾點
霜林紅透。 望
到脩眉天際
逗,又匆匆別離
時候。萬疊閑
愁,一痕幽怨,恐
被西風吹瘦。
安甫四兄屬
作秋山歸棹
圖,戲題夜
行船乞正。
甲辰九月,
醇士戴熙。

鈐印:「戴熙私印」、「鹿牀居士」。

甲辰為道光二十四年 (一八四四年),時醇士四十四歲。此畫乃貽安甫四兄之作,其生平難考。醇士既杭人,忖秋山歸棹圖澆灌西湖靈秀之氣。醇士有「習苦齋詩集」存世,惟罕讀其詞,此闋夜行船詞,誠可珍也。

戴醇士繪秋山歸棹圖並題夜行船詞

扇面旁有戴以恆跋:

「此世父四十四歲筆也。時小子年十九,今四十六年矣。紙墨如新,當有神霛獲持。侄以恆拜觀。」

鈐印:「戴以恆印」。

夜行船詞局部

知此扇面為戴以恆舊藏。戴以恆 (一八二六至一八九一),字用柏、號大樽、戴溪亭長、鶴雛,室名醉蘇齋,錢塘人。工書畫,著 「醉蘇齋畫訣」。舊籍有謂以恆為醇士子,實謬誤之論,以恆侄也。「習苦齋畫絮」嘗曰:「從子用柏愛畫入骨,讀書之暇輒訪問六法。」 今讀此跋,以恆稱醇士為世父,自署侄,止訛明證。醇士有兩弟,煦、燾,煦同殉杭城。醇士有三子,名有恆、可恆,穗孫。想前人見兩子名有恆、可恆,遂誤判以恆為子。

今正醇士殉難一百六十晉一周年,勉撰蕪文記之。

戴以恆跋秋山歸棹圖手跡

附加資訊

  • 標籤日期: 民國一百一十年十二月中旬展出